在钢结构安装的施工准备阶段,技术准备是确保工程质量、安全和进度的核心环节,需从图纸审查、方案编制、技术交底、工艺验证、测量控制及规范学习六个维度把控细节。以下是具体的技术准备要点及实践案例:
一、图纸审查与深化:消除设计隐患
多专业联合审图
细节:组织结构、建筑、机电、设备等专业共同审查图纸,重点核查:
结构合理性:钢构件尺寸、连接节点(如高强螺栓孔径、焊缝形式)是否满足受力要求。
碰撞问题:钢柱与设备基础、管道穿墙位置是否冲突。
施工可行性:吊装空间是否充足,临时支撑位置是否合理。
案例:某厂房工程因未核对钢柱与消防管道碰撞,导致现场开孔返工,延误工期2天。
图纸深化设计
内容:对复杂节点(如箱型柱内隔板焊接、桁架节点板)进行三维建模深化,明确加工尺寸、螺栓间距、焊缝坡口等细节。
工具:使用Tekla Structures等BIM软件进行碰撞检测,生成深化图纸并经设计院确认。
二、施工方案编制: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并重
专项方案内容
施工顺序:根据结构类型(如门式刚架、框架、网架)确定安装方法(分件安装、综合安装、整体吊装)。
案例:某体育馆网架采用“分块吊装+高空散装”法,将网架分为6块,每块重量≤50t,通过临时支撑体系完成拼接。
技术措施:
焊接工艺:明确焊条型号(如Q345钢用E50型)、预热温度(如厚板焊接需预热至150℃)。
矫正方法:对变形构件制定火焰矫正或机械矫正方案。
安全措施:针对高空作业、起重吊装、临时用电等制定防护细则(如双钩安全带、警戒区划定)。
方案审批与交底
流程:方案编制后需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核、监理单位审批,必要时组织专家论证(如超危大工程)。
交底:向施工班组进行书面交底,明确技术要求、质量标准及安全注意事项。
三、技术交底:分层级传递关键信息
三级交底制度
公司级交底:由技术负责人向项目部传达设计意图、施工难点及企业标准。
项目级交底:由技术员向施工班组讲解方案内容、操作要点及质量控制点。
班组级交底:由班组长向工人示范具体操作方法(如高强螺栓拧紧顺序)。
案例:某工程因未进行班组级交底,导致工人误用普通螺栓代替高强螺栓,造成连接失效。
交底记录
要求:交底过程需形成书面记录,参与人员签字确认,作为质量追溯依据。
四、工艺验证:确保技术可行性
焊接工艺评定
流程:根据母材材质、厚度、接头形式(如对接、T接)制定焊接工艺指导书,进行试件焊接并检测(如拉伸、弯曲、冲击试验)。
案例:某桥梁工程因未进行工艺评定,导致焊缝脆断,需重新焊接并补强。
高强螺栓连接试验
内容:对摩擦面进行抗滑移系数试验,确保喷砂处理后粗糙度达标(≥50μm);对扭矩系数进行复验,确定终拧扭矩值。